更新時間:2019-09-25 10:30:29點擊:
圖:香港暴徒9月21日在屯門焚燒路障\法新社
有人以為自己在創(chuàng)造歷史,其實只不過是在重復歷史。香港的街頭政治已超過一百天,從最初的“反送中”演變成全面的“反中”運動,燒國旗、污國徽、噓國歌,挑戰(zhàn)“一國兩制”底線的事件已司空見慣。“港獨”不再是一些人遮遮掩掩的政治訴求。分裂與反分裂、滲透與反滲透,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兩大制度與意識形態(tài)的角力成為這場運動的主線和底色。”
“顏色革命”這個詞存在的時間并不長。特指21世紀初以來,發(fā)生在世界各地,以顏色和花朵命名、以“非暴力”方式實現政權更迭的運動。在香港則表現為以黑色為主色調,以反修例為導火索、以反特區(qū)政府為表象、其矛頭直指中央政府管治權的一場政治運動。
美四處播種顏色革命 套路相似
顏色革命與“和平演變”既有區(qū)別,也有聯系。區(qū)別在于和平演變專指冷戰(zhàn)時期對社會主義陣營展開的、旨在顛覆其政權的意識形態(tài)革命。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了低潮后,美國獨霸世界的“巔峰孤獨”讓其忘乎所以。如果說南聯盟戰(zhàn)爭體現為美國的恣意妄為,那么阿富汗戰(zhàn)爭則是911驚恐和惶惑中的戰(zhàn)略沖動,而伊拉克戰(zhàn)爭更是替父報仇,私器公用。美國因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,時至今日仍深陷戰(zhàn)爭的泥潭而無法自拔,形成了打不贏、走不了、拖不起的尷尬局面,近東、中東正成為“埋葬帝國的墳墓”。
顏色革命的代價小、成本低,且易操作。為了打擊全世界的異己政權,美國不再熱衷于打熱戰(zhàn),而是因勢利導、順水推舟發(fā)動顏色革命,其范圍不再局限于社會主義國家,而是面向全球。尤其是在地緣政治敏感區(qū)域,顏色革命的頻度明顯增加,中亞和中東地區(qū)最為突出。
美國資助的大量非政府組織在地緣政治敏感地區(qū)如雨后春筍,成為顏色革命的播種機。社交網絡既是平時的宣傳隊,也是戰(zhàn)時發(fā)動顏色革命的最好指揮平臺。而在當地刻意培養(yǎng)的政治精英則成為關鍵時刻的“特洛伊木馬”。哈佛大學愛因斯坦和平研究所所長夏普的所謂“非暴力革命行動指南”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得到廣泛的應用,成為21世紀初政權更迭的教科書。這就是為什么放眼全球,人們看到的顏色革命都是按照同一劇本在上演,其動作、手勢、口號、符號及打擊強力部門的套路如此驚人相似。同一個導演很難導出另一種風格的政治劇。
顏色革命第三階段:鉗制中國
在過去的20多年間,顏色革命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。第一階段是2003至2005年在前蘇聯地區(qū)出現的顏色革命,旨在進一步壓縮前蘇聯的生存空間。尤其是普京上臺以后,大國復甦的決心與意志凸顯,美國加快在這個地區(qū)扶植自己的代理人。于是在前蘇聯地區(qū)相繼出現了格魯吉亞的“玫瑰革命”、吉爾吉斯斯坦的“郁金香革命”以及烏克蘭的第一次“橙色革命”。
2011年前后,顏色革命進入第二階段,即以中東“茉莉花革命”為代表的西亞北非國家相繼出現政權更迭運動。有人認為,中東顏色革命是一場內生性的革命,但外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忽視。小布什時期推出的“大中東改造計劃”在奧巴馬時期終于開花結果。由于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全面向世界外溢,在中東表現出物價飛漲、青年人失業(yè)率居高不下。2010年12月,以突尼斯大學生小販自焚為導火線,引發(fā)了席卷整個中東的政權更迭運動。由于谷歌在這次運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動員和指揮平臺的角色,將暴力與非暴力手段交替使用,所以,茉莉花革命也被稱為“網絡革命”。
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,美國推出旨在遏制中國的“亞太再平衡”戰(zhàn)略,顏色革命進入第三階段,目標是進一步壓縮中國生存空間。一是針對中國內地。在中東茉莉花革命之后,一些人叫囂“金字塔倒下了,木乃伊活過來了;現在要淪到長城倒下,讓兵馬俑站起來”。二是在中國的周邊地區(qū),也出現了一系列顏色革命的先兆。例如柬埔寨的“蓮花革命”,差點讓洪森陰溝翻船。緬甸的“番紅花革命”經過多次反覆,民盟終于修成正果,但親西方的昂山素姬上臺后,大幅度修正了民盟過去的反華路線,中緬關系越走越近,是美國的意外失手。三是利用中國的臺灣和香港問題,策動“太陽花”運動和香港的“占中運動”。2019年以反修例為名的這場政治風波,很快演變成身著黑衫的“黑色革命”,其本質是“占中”運動的延續(xù),通過五大訴求中的最核心要價,以爭取雙普選,旨在與中央爭得管治權,實現香港的完全自治,或“半獨立”甚至是完全獨立。
乞美制裁 戀殖心理作祟
如果說2014年“占中運動”時美國的支持還偷偷摸摸的話,那么這一次則直接跳到了前臺,香港的示威者以高舉英、美國旗、唱英、美國歌為榮。這些人不斷舉行集會,到美國游說,乞求美國盡快通過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》以取代美國對香港政策法。在全世界乞求別國對自己制裁的人真的找不到幾個,這種屢屢突破公民底線的行為,反映了部分香港人對中國國民身份認知的混沌,去殖民化的努力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。戀殖心理在香港社會的各個層面均有所體現。
香港既是中美戰(zhàn)略博弈的前沿地帶,也是兩大制度交匯點,美化街頭暴力、美化殖民統(tǒng)治的文明性是香港社會的較普遍行為。隨著中國制度自信、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的張力進一步顯現,中西價值觀和各種力量的對立與撕扯在香港越來越激烈。隨著美對華和平演變政治幻滅感的強化,美對香港政策的調整也勢在必行。
美密謀亂港阻中國崛起
回顧歷史,美國當年在舉行香港政策聽證會時,美方就曾認為,“香港與大陸的密切經濟往來必將推動中國內部的社會和政治變革”。但事實證明,中國在政治上非但沒有融入西方,相反卻形成了自己的模式,給廣大發(fā)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“新的選擇”?!氨本┕沧R”的形成對“華盛頓共識”構成重大挑戰(zhàn),這一切迫使美國重新思考香港的定位。既然香港起不到促進中國政治變革的目的,那美對香港政策的調整方向,即不能再讓香港為中國崛起助力,必須讓香港變成了一個動蕩區(qū),使之成為中國崛起進程中的巨大阻力。
把貿易與人權掛鉤不是新鮮做法,而是貫穿克林頓總統(tǒng)八年任期的始終。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,美國每年都就拿人權說事,把最惠國待遇的延長與人權問題掛鉤,直至中國加入世貿組織,這一頁才算翻過。美國把中美貿易協(xié)定與香港人權問題掛鉤,無疑增加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羈絆,終究是作繭自縛。
香港雖是國際都市,但國際視野有待擴大。年輕一代人的宏觀思維和分析框架存在致命的短板??磫栴}往往是點式思維,缺乏面的支撐。譬如,前段時間在示威人群中熱傳的《凜冬烈火》紀錄片,許多年輕人看到熱淚盈眶。且不論這個紀錄烏克蘭第二次顏色革命的宣傳片的制作動機,但就其內容而言也極具片面性,更不用說,這場死傷千人的顏色革命是一場地地道道的“血色革命”,革命過后的烏克蘭是一地雞毛、國破家亡。烏克蘭這個曾經的大糧倉成了歐洲最貧窮的國家。但香港年輕人居然把這樣的國家作為樣板,凸顯了香港部分青年人對國別知識的淺薄認知。
社會矛盾激化 青年易被煽動
中美的戰(zhàn)略博弈是持久戰(zhàn),注定了香港樹欲靜而風不止??偨Y全球顏色革命發(fā)生的共性,無疑需要諸多要素的相互激發(fā)和催化。社會矛盾激化是首要條件。而政權內部出現分裂,青年失業(yè)率居高不下,主流意識形態(tài)遭到嚴重削弱,政權內出現反對派,新興媒體串聯成勢,強力部門的倒戈以及美等西方國家的支持都是顏色革命發(fā)生的重要條件。香港這場風波持續(xù)時間之長,可以說是社會矛盾的總爆發(fā),尤其是兩極分化、貧富差距居發(fā)達經濟體的首位。香港的失業(yè)率雖不高(2.9%),但是高收入行業(yè)明顯缺乏,許多年輕人從事著“養(yǎng)不活自己”的工作,這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一支力量。
香港執(zhí)法與司法機構的斷裂客觀上不利于打擊暴力犯罪,甚至是縱容犯罪,出現體制性斷裂帶。但值得慶幸的是,到目前為止,警察作為防范顏色革命得逞的最重要、最基本的力量仍在發(fā)揮先鋒作用。正因為如此,從運動開始以來,示威者很快把矛盾指向了警察。所謂五大訴求中的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”,其政治動機就是把警察推向道德、政治和法律的審判臺,從而徹底摧毀強力部門的意志,這恰恰是當前這場斗爭的一大焦點。
綜觀這二十年來的顏色革命特點,輪番爆發(fā)顏色革命的國家和地區(qū)往往是受害最嚴重的,暴力化程度也呈梯度上升。吉爾吉斯“逢春必鬧”,烏克蘭以及香港地區(qū)都是反覆折騰。第一次烏克蘭“橙色革命”沒有一個人死傷,而第二次革命數百人死亡。尤其是反對派從格魯吉亞僱來槍手,對警察和示威者進行無差別射擊,造成警民進一步對立,形勢急轉直下。一些分析人士認為,從香港這一段暴力升級趨勢看,香港離這一天或不會太遠。
必須向壟斷動刀
香港雖已回歸22年,但如今許多香港人不愿面對這樣的現實。一部分青年人甚至認為,“過去是英國的殖民地,現在淪為中國的殖民地”。每當中國節(jié)日到來,他們不是歡慶,而是鬧街,把祖國作為生活不如意的替罪羊。
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強調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,但香港問題的復雜性在于,香港的外部性和依附性特點尤其突出,且英國深度參與了今日香港制度之設計,“西方因素”已經嵌入到香港的體制運行之中,所以在他人看來的外因在香港其實是內因的一部分。
需要指出的是,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,不等于資本主義制度可以不加以改良。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經歷了多次變革。西奧多.羅斯福把1891年通過的《謝爾曼反托斯法》裝上了牙齒,肢解了洛克菲勒等商業(yè)巨頭,讓中產階級基礎迅速擴大。上個世紀末展開的對微軟公司的反壟斷調查,促進了其他科技公司的崛起;而眼下正在展開的對美國四大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訴訟,體現了美國政府反壟斷的決心和政策導向。
雖然貧富分化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,但香港基尼系數(0.539)大大高于國際警戒線,從這個意義上說,香港資本主義尤其需要通過改良,方能推動社會的進步。所以,敢于向壟斷產業(yè)動刀,不能放任“市場原教旨主義”的泛濫是香港必須面對的問題。
看不清歷史發(fā)展的大方向是人生最大的悲哀。香港部分青年對中國內地制度有本能的排斥,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,與內地的心理距離越拉越大,已經到了非理性的地步。值得深思的是,全世界都期待與中國發(fā)展關系,搭乘中國的快車,而香港部分人卻刻意拉大與內地的距離,這種取向正把香港推向歷史的對立面。
由于歷史的原因,香港一部分人對內地制度的認同還需要時間。毛主席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曾說過,“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”。如今,我們正在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,自信地踏上了從富起來向強起來的偉大征程之中,香港人心回歸既是偉大斗爭中的必修課,也是一門補修課,如何讓中國變成“使人可親的現代化國家”,需要包括香港人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參與和建設,而不是僅僅當一個旁觀者、指責者和破壞者。